備忘稿
投影片放映
大綱
1
設計者:陳貽晉
  • 鯨豚
2
"鯨的演化來源至今仍不是..."
  •   鯨的演化來源至今仍不是很確定的,因為其外形與解剖構造,多為對環境適應的結果,難以看出演化的特徵。由生化及遺傳研究發現,認為與有蹄動物較為接近。Harrison及Bryden (1988) 一書中述及其最可能的祖先為中爪獸(Mesonychidae),這是一種原始的陸生有蹄哺乳動物,居住在北美洲、歐洲及亞洲。中爪獸是肉食性動物,推測其中某一種吃魚的動物逐漸適應生活在有豐富魚群的淺水域﹐為適應水域生活,現生鯨目在外形及生理上有許多特化現象﹕為使游泳成為主要運動方式,在外形上有許多改變,譬如體呈流線形,前肢成扁平槳狀,頭骨向前延伸,鼻孔移到頭背上方,生殖器藏於體內,新衍生出不具骨骼的尾鰭及背鰭,後肢退化,外耳及毛退化,其外形雖似魚,但內部器官與陸生哺乳動物同源。
3
"瓶鼻海豚"
  • 瓶鼻海豚  Bottlenose dolphinTursiops truncatus (Montagu, 1821)大小:出生約1~1.3公尺,成體1.9~3.8公尺,雄性稍大,體重可達350公斤。形態特徵:體粗壯,吻端通常粗短,但有些會較長。體色變異大,背側部有全黑至灰色,全身大致均勻,至腹部色漸淺,呈淺灰白色或粉紅色,偶有斑點。背鰭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(近距離才可辨識)。體側、臉部及噴氣孔至吻界線有數抹黑帶。背鰭高,呈鐮刀狀,位於中背。眼至胸鰭間有細紋(少部分個體無)。體型在不同區域之海域差異大,致使其分類仍不明確。在台灣海域至少就有兩類,大類體型較粗壯,吻短,另一類體型較修長,吻長,極待進一步研究其分類地位,目前世界趨勢是暫以一種視之。上下頜齒每側18~26枚,近岸群中較老之個體頜齒磨損厲害。 自然史:本種之研究資料較其他種類為多。群體大小多在20隻以下,們在深海區亦有數百隻之大型群體。常與其他種共群,雜交種在水族館及野外皆有記錄。根據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,其社會結構似開放,即組成分子會更換,但母子關係強。在有些地區,其有固定活動範圍,而在某些地區則為遷徙性,台灣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無資料。本種性活躍,常以尾鰭拍打水面,跳躍及其他水上行為。春夏或春秋為育幼高峰。機會攝食者,即有什麼吃什麼,攝食行為變異大,可由個體捕食,群體合作,至跟縱漁船捕食。為人工飼養最常見種類,已證明其適應力高且易訓練。
  • 分布:溫至熱帶沿岸,近海及大洋水域,通常不超過南北緯45度。
4
熱帶班海豚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灣海豚
    • 熱帶斑海豚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Stenrllaattenuata (Gray, 1846)大小:出生85公分,成體雌1.6∼2.4公尺,雄1.6∼2.6公尺,體重達120公斤。形態特徵:體修長,身上有斑點;離岸越遠,斑點越少,幾無;而在同一群中,年齡越小,斑點越少,幼豚幾無。吻細長,唇及吻端白色,眼圈附近灰色並連至頭吻交接處。背鰭窄,鐮刀形,頂端尖形。嘴角至胸鰭有不明顯之暗帶。上下頜每側頜齒34∼48枚,尖形。本種之分類混亂已久,直至1987年,Dr. Perrin等7人正式發表斑海豚應有兩種,一種為S. frontalis,僅出現於大西洋(亦列在楊1976,應該刪除),另一種為S. attenuata,為出現於所有熱帶區之種類。
  • 自然史:離岸群數百隻至數千隻以上成群,近岸群50至數百隻成群。在熱帶太平洋曾見本種與飛旋海豚同游。雄性在體長200~207公分時性成熟(約6~11年)雌則在187-195公分時性成熟(4.5~8.5年),一年中並無特殊生殖高峰,授乳期11.5月。太平洋區之離岸群活動範圍直徑為200~300海浬,但有可能再秋冬時移至近岸區,春天在游至深海區,可跳躍極高。食物以頭足類及鯖、鰻、鯷等魚類為主。虎鯨被認為是其掠食者,鯊亦攻擊其幼豚。
  • 分布:熱帶大洋區,在北緯40度與南緯40度之間。
  • 易混淆者:意與長吻型海豚混淆,如飛旋海豚,瓶鼻海豚,及駝海豚。飛旋海豚不具斑點,吻較長,背鰭下色區界明顯。瓶鼻海豚體型較圓,吻較短,唇黑或灰。駝海豚的背鰭呈三角形,末端鐮刀狀,且尾柄向上隆起。
5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灣海豚
  • 飛旋海豚 Spinner dolphin Spinner dolphinStenella longirostris (Gray, 1828)大小:出生75~80公分,成體雌2公尺,雄2.4公尺,體重達77公斤。形態特徵:體修長,吻細長,上下顎齒每側45-62枚。背鰭位於中背,三角形,或頂端稍向後,偶有向前。尾鰭中央凹刻深且在尾椎末有微稜突起於尾鰭平面上。唇黑色,吻前端為黑,眼至胸鰭有黑帶紋。性喜躍出水面,達3-4英呎,並以身體縱軸為軸,可以芭蕾旋舞,旋轉至少3次,多達7次,故俗稱〝飛旋海豚〞(spinner dolphin)。本種之分類混淆,Dr. Perrin等五人再1981年先發表一種Stenella clymene,吻較短,僅出現於大西洋﹔在1990年Perrin又發表S. longirostris longirostris, S. longirostris orientalis及S. longirostris centroamerican,我國水域者可能屬第一亞種,尚待研究印證。
  • 自然史:每群通常200隻或以下,但有時亦可見1000隻以上。在熱帶太平洋東岸,它們常與斑海豚同游,或者與其他鯨類如領航鯨,小虎鯨及瓜頭鯨等。本種多在深水區,有時會游至沿岸區,時而幾十隻成群擱淺,在西非海岸則曾見與大群真海豚同游。行動敏捷,喜跳躍,常跟在船頭附近躍舞玩耍。目前僅有生殖資料為東太平洋之飛旋海豚,雄性在體長1.7公尺時達性成熟,雌性則在1.65公尺時,每胎一隻,每隔2~3年生殖一次,平均授乳10.6月。食大洋性魚類,烏賊等。
  • 分布:熱帶及亞熱帶水域。
  • 易與混淆者:本種與真海豚及瓶鼻海豚易混淆,其分辨要點為(1)本種之吻較長且為黑色,其他二種較短,且偏灰白色。(2) 真海豚之背鰭下方在深淺區間有明顯之V形界線,而本種界線則是圓滑弧形。
6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台灣海豚
  • 花紋海豚Risso's dolphinGrampus griseus (Cuvier, 1812)大小:出生1.2-1.5公尺,成體至少可達3.8公尺,體重達400公斤之記錄。形態特徵:體粗狀,頭鈍,吻不明顯。成體為白或淺灰色,但背鰭、胸鰭及尾鰭黑色,體表有許多白色刮痕。背鰭高且呈鉤狀,胸鰭長,尖且彎。額隆(melon)前方有深摺縱分,乃為其最大特徵。通常無上頜齒,下頜二側各有2-7枚釘狀牙齒,較老個體牙齒磨損嚴重,甚至掉光。自然史:多數群居,每群25至數百隻,亦見過4000隻之記錄。偶與其他種類同游。與瓶鼻海豚之雜交種在水族館及野外均有記錄。食烏賊及甲殼類,偶食魚類。分布:廣,溫至熱帶,深洋至大陸棚。易與混淆者:在近距離時,本種易於鑑別,但在遠方可能與其它具高背鰭者混淆,如瓶鼻海豚,偽虎鯨等。但身上之淺色似刮痕般之花紋可資判別。
7
"多謝閱覽"
          • 多謝閱覽
          • BYE BYE!